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近年来,全省供销社系统牢记为农服务宗旨,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,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、服务三农的供销优秀人才,“留在乡村”平台持续推出展示供销人才风采。
“留在乡村”供销人才风采(171)
——聊城市莘县莘亭为农服务中心主任杜清华
杜清华,男,1973年6月出生,正高级农民农艺师,高级农作物植保员,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,齐鲁乡村之星,第十一届中国市场协会金桥奖 “先进个人”,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23年“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精品教材工程入库作者(主编)”,山东省“高素质农民大师”,2023年度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2023年聊城市科技智库咨询专家,第四届“莘县最美科技工作者”,山东省科技特派员。
2016年6月,杜清华在莘县供销社的支持下,投资400多万元成立了莘县莘亭为农服务中心,流转土地100亩。服务中心拥有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,其技术核心是针对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的改良,秸秆瓜秧和蘑菇渣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。该技术通过专利发酵工艺,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(如堆积在路边、沟渠的作物秸秆、瓜秧、塑料吊绳、地膜以及蘑菇渣等)与养殖产生的鸡鸭粪便混合,经生物发酵处理后,制成生物有机肥。进而以此生产栽培基质及生物解盐菌培养基,用于种植瓜、果、菌、菜等作物,可实现当季当茬达到绿色食品标准。本技术既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,又为作物营养补充和土壤改良提供了可行路径,构建了一条生态绿色循环链,建立了可持续的生物循环体系。该模式市场应用潜力巨大,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技术路径。
近三年来杜清华和山东农业大学、聊城大学深入合作,先后实施了21项立项课题,其中省级立项课题2项,内部自主立项课题19项;科研课题获得了18项科技成果,其中,发明专利技术成果3项,个人获得1项,已获得的18项科技成果均已成功转化为高新技术服务。通过和高校合作,积极推广3项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:一是筛选出解淀粉芽孢杆菌、巨大芽孢杆菌等多种促生、解盐微生物菌剂,有效缓解次生盐渍化;二是构建了蔬菜秸秆原位和炭化还田技术,确定了可降解地膜/吊蔓绳,高温闷棚配施石灰氮/发酵菌等原位还田技术规程,优化了番茄、黄瓜等主要果菜秸秆炭化温度、时间等热解参数;三是建立菌渣综合利用技术,构架了菌渣还田、菌菜轮作、菌渣基质化利用等多项技术,将微生物菌剂、蔬菜秸秆、菌渣利用等技术进行融合、集成示范、推广,解决了蔬菜秸秆、菌渣的污染难题,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、改善了微生态群落结构,缓解了连作障碍,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。
杜清华积极开展“田间课堂”培训,累计开展培训800余次,培训农户30000余人,示范带动20000多户农民;大棚托管1600多亩,2022年7月获得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先计划一等奖,2022年12月获得中国丰收奖单位一等奖。2024年4月中心合作社被评为“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”。
基层供销社地址:莘县莘亭街道杜家村西首
服务联系方式:18663512396
带头人手机号:15963177666
欢迎加入“留在乡村”服务平台,共建三农人才朋友圈。微力聚四季,耕耘存光阴,“留在乡村”一同书写新时代三农新华章!“留在乡村”人才朋友圈微信号17663731869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